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将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出真知。8月16日,我校穿阅乡村实践队前往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古港,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通过实地参观调研、口述访谈的方式,重温樟林古港荡气回肠的发展历程,探寻华侨情系桑梓、振兴家乡的家国情怀,做好对樟林古港文化与精神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樟林古港文化、领会红头船精神,感受独具特色的华侨文化。
阅展馆,寻功绩,悟精神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每一段历史,都曾是一代人的鲜活时光。每一封侨批,都曾是华侨与家乡记忆的纽带。永定楼侨批展览馆,数千封侨批,承载着无数华侨奋斗者的赤子之心,展现出无数先人敢于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此前,馆内设有“侨批集萃”、“番畔唐山”、“侨批艺文”、“遥迢汇路”、“家国情怀”、“樟东侨批”共6个展厅。
实践队成员在樟林古港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侨批展览馆,认真聆听工作人员对红头船的历史文化、“批脚三件宝”和推动红头船发展所取得成就的历史人物与图片的介绍。实践队成员从红头船文化和侨批文物中,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侨胞们为创造美好生活,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

图:樟林古港办公室人员为实践队成员进行馆内展品讲解
走故宅,学文化,承精神
“赤子之心,选择无悔;知其所来,明其所往。”实践队成员热情未减,随之走进著名文学之家——秦牧故居。秦牧故居,位于东里镇观一村,一座土木建筑类型的小四合院。故居内陈列了秦牧遗物及生前珍藏的工艺品、大量聘书、衣物等。宅第虽已静穆无声,但实践队成员却热血沸腾。因为这座古老的庭院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更让我们感受到这位文学大家儒雅敦厚的风范以及对家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图:实践队成员认真记录秦牧先生代表作
谈故事,谋幸福,扬精神
寻访樟林古港的大街小巷,实践队成员走访新兴街“刻印之家”林秀绵先生,他给实践队分享了许多古港旧事。随后为更好地了解樟林古港的发展,实践队成员采访了东里镇文化站的吴庆连主任。他为我们介绍了樟林古港源远流长的历史及其发展。吴主任谈到樟林古港的发展离不开红头船精神。他谈到无数先人为了生存谋发展,在这里乘载着梦想远渡重洋,开展贸易,才令樟林古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大海的惊涛拍岸、先人们抱着九死一生的态度,铸造了红头船“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奉献”的精神。现在我们要秉承前人们的精神,继续带领当地的老百姓走向幸福富裕的生活。
谈到如何进一步发展樟林古港,吴主任表示,要做好科学规划,继续宣传红头船文化,要讲好樟林古港的故事,将樟林古港打造成为集历史古迹、旅游观光,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特色的华侨历史文化街区。

图:林秀绵先生为实践队成员分享故事
通过本次访谈调研,实践队成员重拾历史碎片,深度挖掘了红头船更为深沉的文化内涵。回望樟林古港,它从历史的风高浪急中闯出,向着未来的碧海长天驶去。在实现梦想的征程,我们也要像红头船一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我们将坚守初心做樟林古港文化传承的践行者,通过我们这一代的力量,讲好樟林古港的故事,做好文化的传承。

图:实践队成员与林秀绵老先生合影

图:穿阅乡村实践队成员合影
(外语外贸学院:何瑞/文;黄秀谊、何绮政/图)